潜江市委书记:“潜憨子”精神助小龙虾“养成”大产业

08-19 09:06  

中新网湖北潜江8月18日电 (记者 张明新 董晓斌 全安华 徐金波)“经过17年的不断努力,潜江人凭着独有的‘潜憨子’精神,把小龙虾‘养成’了一个大产业。”日前,在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湖北省潜江市委书记黄剑雄表示。

潜江市委书记黄剑雄(右)接受中新社党委副书记张明新(左)采访 董晓斌 摄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小龙虾开始在湖北出现,但在很长时间里被视为一种稻田害虫而进行防治。之后,包容、务实的潜江人探索出了“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并首创小龙虾名菜“油焖大虾”,让小龙虾迅速红遍全国。

潜江地处富饶的江汉平原腹地,是中国著名现代话剧剧作家曹禺的故乡。上世纪50年代,大量移民来到潜江开发、造田、填湖。“移民之间的磨合、吸收、借鉴,让潜江形成了包容、厚道、务实的城市文化。”黄剑雄说。

黄剑雄表示,独特的城市文化,让潜江人既淳朴憨厚又精明睿智,既务实图强又与时俱进,而且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敢闯敢干,因此,潜江人常常被称为“潜憨子”,“这是潜江小龙虾产业取得佳绩的一种精神。”

记者在“虾稻共作”田上查看稻谷生长情况 董晓斌 摄

2000年,潜江人凭着这股“憨劲”,在全国率先探索出“虾稻连作”,这种模式既种稻又养虾,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同年,潜江本土水产品加工企业相继应运而生,其生产加工的小龙虾产品直销欧美,迅速在国际市场赢得一席之地。

2004年,潜江首创的“油焖大虾”掀起了一场风靡全国的红色风暴,很快成为潜江餐饮业“第一品牌”,小龙虾价格由此节节攀升,潜江小龙虾产业逐渐发展壮大。2010年,“虾稻连作”升级版——“虾稻共作”生态种养模式问世。

“我们可以耕种的田地很少,质量效率很难提高,所以我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发展绿色生态。”黄剑雄介绍,水稻种植和小龙虾养殖能够完美融合,同时通过资源循环利用,达到了小龙虾与水稻共同生长、产品品质同步提升的目的。

采访潜江市莱克水产公司 董晓斌 摄

与传统的种植模式相比,“虾稻共作”每亩平均产小龙虾200公斤左右,亩均增收4000多元,脱贫致富效果明显。“在潜江赵脑村,农民从原来人均纯收入不足万元,提高到户平纯收入8万余元,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成为附近有名的富裕村。”黄剑雄说。

至此,小龙虾终于“出人头地”。截至2016年底,潜江市“虾稻共作”面积达31.5万亩,年产小龙虾7.35万吨,小龙虾系列产品出口欧美30多个国家和地区,潜江虾稻产业综合产值突破了18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10万人。

黄剑雄告诉记者,潜江百姓有“潜憨子”精神,党员干部也是如此,“从2001年至今,我们市委市政府始终没换频道,一届接着一届,一年接着一年,全力推进小龙虾产业,这样才促使小龙虾产业在国内发展最快、影响最大、产业链最全。”

中新社采访组在渔洋镇跃进村采访 董晓斌 摄

除了养虾、育虾、吃虾,潜江人还让小龙虾有了更深的“内涵”:他们有着湖北省第一家生产甲壳素的企业,将龙虾壳变废为宝,且产品全部出口欧美;他们开办了全国唯一一所专门从事小龙虾产业的大专院校——潜江龙虾职业学院,让更多厨艺爱好者实现了“龙虾梦”;他们建成了国内最大的“中国小龙虾交易中心”专业市场,并借助“互联网+”让小龙虾“飞向”全球……

潜江市打造的龙虾生态城 董晓斌 摄

黄剑雄坦言,他们将弘扬“潜江龙虾”文化,不断推进虾稻产业升级发展,加快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建设全国唯一的虾稻完备产业链条,力争到2020年时,使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800亿元,打造全国虾稻产业第一市。(完)

 

{"id":"74941","url":"\/a\/10142\/201708\/109d0209d4dd4a7ba66cdd4fcc1241ae.jpe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