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

05-30 09:02  

新华社维也纳5月29日电 特稿: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

新华社记者王腾飞 刘向 金晶

5月28日,中国正式向世界发出邀请:欢迎世界各国利用未来的中国空间站开展舱内外搭载实验等合作,中国空间站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这是此类项目首次向所有联合国会员国开放。中国开放、和平、共赢的外空国际合作理念获得国际社会普遍赞扬。

大门敞开 欢迎做客

当天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的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机会公告发布仪式上,中国盛情邀请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

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团与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共同宣布了这一消息。中国常驻维也纳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代表史忠俊说,中国愿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中国空间站打造成全人类在外空共同的家。

正在运行的国际空间站并未完全向国际社会开放,不少国家被排除在合作范围之外。如今中国空间站给国际社会,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平等合作的机会。

中国空间站将采用三种合作模式:一、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二、申请者利用中方提供的实验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内开展实验。三、申请者利用自行研制的舱外载荷,在中国空间站舱外开展实验。

联合国所有会员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公共、私营机构,包括研究院、研究所、大学、私人企业等,都可以申请。

史忠俊说,希望各国通过在中国空间站的合作增进互信,打造真诚合作、互利互惠的典范,让外空成为促进人类共同福祉的新疆域。

设计精巧 进展顺利

中国空间站核心舱计划于2020年前后发射,全站预计于2022年建成并投入运营,设计寿命10年,运行轨道高度340公里至450公里,可容纳3名航天员同时在轨工作生活,轮换期间可容纳6名航天员。

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由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组成,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对称构型。核心舱用于统一控制和管理空间站组合体,提供航天员生活和工作场所。实验舱用于支持空间科学实验、空间应用和空间技术实验。空间站预留新舱段接口可拓展舱位,并支持外挂大型实验。

专家介绍,未来中国空间站将在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和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天文和天体物理学、空间环境和空间物理、空间地球科学和应用、空间应用新技术等8个研究方向、30多个研究主题上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

建造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一步。1992年,中国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载人空间站,解决较大规模、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现阶段,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三步任务——空间站工程已全面展开。

以诚相待 收获赞誉

中国积极开放、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理念获得国际社会普遍点赞。法国、印度、南非、马来西亚等60多个国家常驻维也纳外交使节出席了当天公告发布仪式。不少国家代表详细了解参与中国空间站合作的细节,表达了参与合作的浓厚兴趣。

联合国外层空间事务办公室主任西莫内塔·迪皮波向新华社记者称赞道,在向他国开放本国航天领域方面,中国的努力令人印象深刻。中国空间站向世界打开合作大门将推动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国际合作。

她说,最新公布的合作项目让全世界都有机会使用中国空间站开展科学实验,“这显示中国在努力向全世界开放,让大家有可能使用中国正在发展的外空设施”。

意大利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玛丽亚·阿孙塔·阿奇利·萨巴蒂尼告诉记者,中国空间站的国际合作项目十分了不起,为合作打开了大门。

一些发展中国家一直希望参与外空和平利用,但由于缺乏资金、技术等条件,往往只能望“空”兴叹。而中国这一项目专门提出鼓励发展中国家参与合作,得到了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积极评价。

斯里兰卡常驻维也纳联合国代表普里娅涅·维杰塞克拉告诉记者,她十分期待这一项目,“我们的国家不可能负担这种项目,我们没有技术和足够的资金”,相信中国空间站国际合作项目将会惠及更多像斯里兰卡这样的发展中国家。


{"url":"https:\/\/img.cjyun.org.cn\/a\/10142\/201805\/fb632c25013fa0a3108d5331ade211f2.jpeg","id":"13285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