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荆河梦泽之乡

08-21 10:42   湖北日报网  

图为:油菜花香东荆河

图为:东荆河堤

图为: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夕照

图为:东荆河水滋润农田

图为:母亲河渔歌

湖北日报讯 文/图 记者 李玉麟 通讯员 陈群 徐桥 刘顺琦

东荆河,古为云梦泽的一部分,回肠江汉腹地,吞汉水,吐长江,逶迤七百里。流域内湖泊密布,水源关系复杂。“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是收一年,狗子不吃糯米粥。”

这首民谣,形象刻画了历史上江汉平原水患和水利时的不同景象。东荆河也似古埃及尼罗河般,扮演着洪水泛滥和灌溉滋润的双重角色。

古往今来,东荆河疏与堵,兴与废,人与河争地,上演着人类与大自然之间的博弈。

堵疏之变映衬时代变迁

潜江,取“汉出为潜”之意。据清康熙年间《潜江县志》载:“汉水循源而下,由潜一道入江,故名潜江。”

“潜水”是哪条河?“很可能就是古东荆河。”潜江市水务局副局长田志力认为。

潜江因东荆河而得名,东荆河的演变也折射出潜江历史发展的脉络。

近日,记者与潜江市水务局张德才一道,驱车来到东荆河源头——龙头拐。

龙头拐险段,位于潜江市泽口经济开发区。汉江的泥沙在此淤积,远眺,只见江中露出大片沙洲。

据介绍,东荆河原本就是汉江水沙运动的产物。由于河势及水势的变化,历史上,东荆河入口的位置也曾随之摆动。最著名的一次,清同治八年大溃,称“吴家改口”。

改口以后,区域间水利条件变化。每当汉江洪水来临,龙头拐河口迎峰顶流,潜江等地首当其冲。因此,汉南人(江陵、潜江、监利、沔阳)主张堵口以自保,而汉北人(天门、汉川、汉阳)则主疏,否则洪水直奔下游,下游则罹患洪灾。

历史上,关于河口筑坝的“兴与废、疏与堵”之争,旷日持久。《襄河水利案牍》等文献记载,仅清道光二十四年至民国二年,南北诉讼便达13次之多。

1995年,湖北省水利厅成立汉江河道管理局,从全局角度将汉江和东荆河共793公里的河道堤防管理统一起来。

在统一谋划下,曾经矮小简陋的堤坝,逐渐变得大堤巍巍。昔日满垸“黄汤”,如今遍地绿装,江汉沃野千里,平原春翠秋黄。

年逾八旬的谢凤珍,是泽口镇谢湾村五组的村民。她指着脚下的滩涂沙地说:“以前这里都是河道,上面还能行船,可以通往汉口。现在,怕有二三十年没有走船了。”

1973年丹江口大坝修成之后,东荆河水位也逐年降低。2011年,潜江大旱,龙头拐断流、河床裸露,为满足下游的灌溉需求,潜江紧急调集16台挖掘机日夜工作,终于疏通河道。

从以邻为壑,到荣辱与共,疏堵之间,彰显时代沿革。

在谢凤珍的记忆中,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闲时节,常会有雇请当地村民打硪修堤的机会,她也因此赚些家用。

打硪修堤,是潜江人民重要的劳动内容。为了减轻疲劳,协调动作,潜江产生了大量的打硪号子,所谓“号子是令旗,不喊号子不修堤”。打硪号子在人民中沉淀下来,成为当地民俗、民歌的代表。

人退水进还自然一股清流

龙头拐顺流而下,记者来到深河潭水源保护区附近。一艘潜江市自来水公司的取水船停泊于此。

杨国庆,自来水公司的员工,此时正剥着刚从河里打捞出的螺蛳壳。他告诉记者,东荆河里有鱼有虾,嘴馋了还能捞点螺蛳。“我们在这里取水,水质是放心的。”他说。

近年来,由于泽口经济开发区内化工企业林立,加上百里长渠、中沙河等向东荆河排放污水。东荆河水质一度成为新闻关注热点。

省环保厅对此还专门召开了东荆河水污染问题协调会。为了保障水质安全,潜江多次对沿河垃圾进行全面清理,关停并整改了沿河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厂,完成了现代化污水处理厂的改造升级。这才有一河清水向东流。

夕阳西下,将东荆河水染红,波光粼粼中,不少潜江市民正在深河潭游泳嬉戏。东荆河此时犹如母亲,怀抱着沿岸市民,露出温婉的容颜。

隔河相望,西岸是周矶办事处沿河村,共有村民约200户。年过七旬的黄齐柏,是这个渡口唯一的摆渡人。

上个世纪,人与水争地,一些村民搬到沙洲居住。在与洪水你进我退的搏斗中,沿河村村民有过良田百亩的丰收年景,也有过大水漫灌的惨痛代价。

如今,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村内许多人家已人去楼空。仅有的二三十户,也多寡居着老人。每天清晨,黄齐柏就将他们载到对岸生活。由于过客减少,原本由村集体支出的船费,近年来也逐渐变成自负盈亏。“去年就听说有沿河村整体搬迁的方案,船夫也是后继无人,说不定什么时候,这个村就没人了。”黄齐柏感叹。

与他不同,由于早就完成了整体搬迁,仙桃杨林尾镇摆渡人郭志华最近又招到了新船夫,他也由船长升为管理人。

东荆河行经至仙桃杨林尾,即分为南北两支。支流内,有王小垸、天合垸、联合大垸等诸多民垸。所谓民垸,即明清时,从邻省逃荒至此的农民在河道沙洲里筑坝,围垸开垦。

民垸占据河道,洪水泛滥时威胁百姓生活。尤其在1998年,长江抗洪抢险中,最惊心动魄的堤防保卫战,并非发生在长江干堤上,而是在民垸里。原本可分泄汉江1/4洪水的东荆河,正是因为下游河道淤塞、民垸围挡,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本着“大水丢,小水收”的原则,当时民垸内3万群众靠八方支援得以及时转移。大水退后,人们方才意识到“人不给水以出路,水也不给人以活路”。

2002年开始,仙桃市对垸内居民实行整体搬迁。移人不移田,居民搬至对岸移民点,耕作仍在垸内。

如今,在仙桃三大民垸的渡口,都有像郭志华这样的摆渡人,风雨无阻,既服务了村民,也保障了当地农业生产。

福泽百姓孕育一派勃勃生机

车在东荆河大堤继续向东奔驰,不久来到仙桃市沙湖镇。

2013年,占地近两千公顷的湖北仙桃沙湖国家湿地公园在此正式成立。

初秋,站在沙湖防洪大堤上,远处一望无际的芦苇荡尽收眼底;低洼地水塘,不时有几只珍稀水鸟掠过水面。

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刘宜松介绍,作为“仙桃之肾”,沙湖湿地发挥了优化水源、净化污染物、控制侵蚀、保护土壤、调节气候、休闲娱乐、文化科研等功能。此外,还对仙桃市的防洪抗灾、生态保护、城市发展,提供了新引擎,是仙桃市实现“绿色崛起”,建设水乡田园城市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开篇之作。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和旖旎动人的水乡风光,还受到了社会大众的青睐,多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沙湖也成为湖北重要的影视创作基地。

距沙湖湿地公园不远,便是仙桃五湖渔场。仙桃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原副主任、78岁的何正镐回忆,过去在五湖渔场附近水域,随手一抓便是大鱼,肉质鲜美,真可谓鱼米之乡。

过了仙桃大垸子闸,对面便进入武汉市汉南农场。

武汉市汉南区水利局原局长宁长茂介绍,在汉南区,每逢汛期,上承东荆河来水和汉南地区经通顺河下排的渍水,下有长江倒灌洪水,防汛压力巨大。

1964年,为加速东荆河泄洪速度,人为使东荆河改道,令其于汉南区三合垸提前入江。

然而,去年面对特大洪涝灾害时,汉南附近的消泗乡仍然因东荆河洪北大堤水位达历史最高值,不得不连夜转移近2万居民。“东荆河可分泄汉江约1/4的洪水,尤其能大大缓解对武汉市的洪水威胁。然而,由于下游河道被民垸所困,加上泥沙淤塞,实际上并未完全实现其应有的行洪能力。拓宽、疏浚东荆河下游河道,应被提上具体日程。”宁长茂建议。

河长说

主体责任无缝覆盖

从潜江起头,东荆河在我市境内长达67公里,是除汉江之外,全市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河道。作为东荆河河长,我深感责任重大。

我市在东荆河保护上坚持主体责任无缝覆盖,除河长外,在沿线周矶办事处、园林办事处、杨市办事处、老新镇、渔洋镇等地设立了分段河长,对本行政区域内东荆河河段河湖长制管理负主体责任。

在东荆河生态保护上坚持一抓到底,在入东荆河的支流沿线开展了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治理及微动力农村分散居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全方位监督,统筹水务、环保、林业、农业、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河道管理等部门,联合开展东荆河流域水生态环境治理等活动,全面落实了各项备汛措施,确保河道行洪安全。

河长治水,关键在治。下一步,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东荆河水环境日常监测体系、信息共享平台和联合执法机制的建设,重点对入河排污口、非法采砂进行监管,大力推进东荆河河口的生态治理,让一河清水永续流动。

——潜江市委书记、东荆河(潜江段)总河长黄剑雄

河流档案

东荆河,湖北东南部的河流,明朝时期称芦伏河,清朝称冲河,又名襄河、中襄河、南襄河。后以其流经地理位置位于荆北水系东侧,故称东荆河。

东荆河上起潜江市龙头拐引流汉江,在仙桃市杨林尾镇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是仙桃与洪湖的分界线,后南北两支归于武汉市汉南区三合垸入长江,河流曲长173公里,流域面积417.5平方公里,是汉江下游唯一的分流河道,也是汉南和四湖地区重要防洪屏障。

其流域范围,包括潜江、监利、洪湖、仙桃四县市85个乡镇、农场和武汉市汉南部分区域,涉及500多万人口。两岸物产丰富,农、林、牧、副、渔五业兴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猪、鱼、禽、蛋和轻工产品出口基地。

文人墨迹

潜江悯涝

张居正(明)

水啮平堤沙岸回,野田空见荻花开。江涛挟雨秋仍壮,旅雁冲寒暮独来。岁晚风霜欹客枕,夜深灯火傍鱼台。悲时亦有《江南赋》,愁听荒城鼓角哀。

{"id":"75366","url":"\/a\/10142\/201708\/e951d040204a91f7c2c9fe4c48a72043.jpe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