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返湾深处羡鸥鹭——走进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中)

08-18 08:21  

云上潜江报道 7日,烈日当空。记者驱车从后湖农场上318国道转前进一路,沿水杉大道行驶约20分钟,便见到了闻名遐迩的返湾湖。

湖面白鹭悠闲轻飞,一派恬淡和谐的迷人景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此刻返湾湖最真实的写照。

“2011年对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做出总体规划后,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去年底,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湖区从濒危到新生。”后湖农场副场长、返湾湖湿地公园管理处副主任陈道田望着秀美的湖面,发出感慨。

梦泽奇观,两万只候鸟天堂

酷暑热浪下的湖面一片宁静,不见人踪,只有茂林、河桥和浅湖。耳畔不时响起阵阵鸟鸣,但只能依稀看到远天划过的鸟影。

“若是划船靠近湖心岛,便一群一群地惊起了。”湖边的湿地科研监测及科普宣教中心,三层小楼,一人值守。25岁的小伙子聂斌,每天的任务是巡湖,观察鸟的行踪。

透过监测实景屏,成千上万的鸟儿冲入眼帘。远处的滩涂上,数只黑头白眼、憨态可掬的青头潜鸭正在悠然嬉戏;湖边的荷塘中,被美誉“凌波仙子”的水雉,跃起细长脚爪轻步于碧叶莲花间;小岛的茂林间,时而飞出只只白鹭,有的跃起觅食饮水,有的展翅轻掠碧波……

“返湾湖湿地河汊分布,水质清澈,芦苇丛生,又远离人群,较为隐蔽,已成为候鸟天堂。”今年1月22日,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专家李明璞等在返湾湖湿地南面小水塘,拍摄到青头潜鸭在此越冬的珍贵视频和照片时兴奋地说。

“目前,在返湾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共记录到鸟类114种,常年水鸟种群数量保持在2万只。”湿地公园管理处人员王敏介绍,湿地鸟类资源中,青头潜鸭属全球极危物种,白琵鹭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丝光椋鸟被列入中国鸟类红皮书接近受危物种,其余鸟类均属于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好景人乐,好水鸟栖。鸟择水而居,对水质有极高的要求,是湖泊生态最公正的裁判。

“半年来,返湾湖湿地公园保护成效非常突出。”去年9月,WWF(世界自然基金会)长江中游项目负责人雷刚博士再次来到潜江,带领市林业局、后湖农场、湿地公园管理处等相关地方和部门,朝着“建设更加优美、绿色发展返湾湖,保护长江沿岸水系生态环境,打造浅水型湖泊湿地公园典范”的目标,齐心协办,重建返湾。

雷刚在接受记者电话连线采访时表示:“潜江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返湾湖保护,把湿地公园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协调了方方面面的资源,希望打造一个国家湿地公园的品牌。”

退田还湖,拯救湿地在行动

“半年前,这里是另一番景象。”返湾湖所在地的后湖农场皇装垸分场场长高阳,领着记者来到档案室。

指着历史资料和图片,高阳描述着半年前的返湾湖:鱼塘被蚕食,湖岸渔民遍布,乱搭乱建;湖边,堆满建筑残物、生活垃圾;湖面,竹竿林立、围网纵横;湖中,地笼密布、淤泥沉积……

“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是生态民生项目,我们要站在政治大局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全力以赴推进!”去年9月10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对加快推进湿地公园建设作出部署。

今年初,市委高瞻远瞩,把湿地公园建设纳入全市打造城乡“三大亮点”片区之一,要求“提高工作标准、提高担当勇气、提高落实速度”,务必打赢这场“湿地恢复之战”!

建设任务重,工程量大,时间紧迫。这么多年积累的“生态欠账”,要在短时间内还上,谈何容易?去年12月,市政府成立返湾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指挥部,从农场、林业局等抽调的10余名人员,吃住湖区,没有昼夜,没有假日。

“湖区淤泥太深太软,用挖机清淤时,前边挖,后边垮,只能一刻不停地挖,昼夜施工抢工期,最终清除淤泥2万多立方。排水、清淤、打桩,建挡水墙、游步道……一边建、一边垮,非常艰难。”农场原规划建设局主任胡江涛介绍当时的建设情景:“工人们栽植水生植物时,一站上淤泥就往下陷,只能趴在淤泥上栽,爬一步,栽一株,栽完了2000多株。”

“没有办公室,我们借皇装垸分场食堂办公。食堂房子老旧要整修,外面在施工,里面在办公,办公桌挨着脚手架。要出来时,我们就喊一声,外面就暂停施工……老乡们说,指挥部人员冒着生命危险在抢工啊!”农场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熊喜萍,负责文字档案整理工作,寻访农场人家收集返湾湖的民间传说、革命故事、农耕和渔业文化,为一首当地传唱的《十里返湾十里歌》赴荆州寻访作词作曲人。

……

湿地建设故事多,一个故事一首歌,声声打动返湾客,心中荡漾千顷波。农场退休教师庄传富为建设者们作楹联一幅:昔日返湾垦荒人,求生存开荒种地,千年沼泽变粮仓,伟大;今天农场开拓者,保生态蓄水还湖,万顷桑田成湿地,光荣。

渔民上岸,我的返湾我的家

经过艰苦努力,修复湿地效果初现。湖边,建筑拆移、垃圾清除;湖中,荷叶田田,碧水如镜。天光云影倒映湖中,蜻蜒相伴水鸟低飞。

“好一幅生趣盎然的生态画卷!”7月27日,国家湿地验收专家组来潜,踏访返湾湖,点赞返湾湖。

而眼前这番美好,是建设者的功劳,更是农场渔民的奉献。

午休时分,公园大门旁,农工魏平建正为新栽的香樟树洒水抗旱。50岁的他本是湖区渔民,第一个响应退田还湿号召,拆掉了自家渔塘旁的5间砖瓦房。

乡音难改,故土难离。征地拆迁,被称“天下第一难事”。

“返湾湖要恢复从前样子,渔民必须拆迁上岸,指挥部接到10天拆完40户的军令。”农场党委副书记王冰说:“指挥部人员每天早、中、晚上门宣讲,说服渔民们上岸。有的渔民躲着我们,我们就在门口蹲守,常常守到凌晨两三点。”

为如期顺利拆迁,指挥部人员想方设法,托亲戚找朋友做工作,提着酒上门,与渔民喝上两口,敞开心扉交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渔塘迟早要还湖的。返湾湖是我们的家,我们谁不盼着它好呢!只要能把湖区建设好,造福子孙后代,我们愿意上岸。”从最初的排斥,到后来的理解,魏平建带头舍小家顾大家,洗脚上岸。

至此,南区24户共100余名渔民,北区40户约260名渔民,怀着对湖区的一片深情上了岸。返湾湖湿地开始进行封闭式保护和修复。

“渔民洗脚上岸,政府争取政策,安置好他们的吃、住、生存等,坚决不能使退塘还湿这利国利民的好事,变成老百姓的烦忧。”陈道田说,农场正着手通过安置就业、购买社保、还建小区等措施,妥善安置好渔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返湾湖,为了未来,舍弃眼前的经济效益,换取长远的生态效益,是渔民的选择,也是农场的抉择。

没有围网,没有竹竿,没有渔船,眼前是烟波浩渺的万顷碧波……恢复湿地,人退鸟进,生态保育区、恢复重建区、宣教展示区、管理服务区、合理利用区建起来了,湿地公园面貌出现。

农场原党委书记柳洪为返湾湖深情赋诗,诗中云:新返湾,明珠闪莹光,水天楼上看飞鸟,湖中园里吟华章,明日更辉煌。

返湾湖,终于让我们的视线无限伸展。辽阔水面的那头,仿佛湖与天接,万顷碧波成为这巨幅国画的背景,悠远深邃。(潜江日报记者 雷丰 张悦)

 

{"id":"74017","url":"\/a\/10142\/201708\/85b46bc00ec1732ea9f93e995fefd9c9.jp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