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城与人的对话——中小城市发展突围的潜江解读

08-28 10:14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讯 记者 彭磊 张辉 通讯员 雷丰 李淑雯

“潜江的发展可以看作中部地区中小城市谋求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的一个典型。”昨日在潜江召开的中国发展论坛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技部部长、中国科协主席万钢说。

这场以“中小城市与创新驱动发展”为主题的论坛上,潜江作为中小城市的代表,不仅是东道主,更以其发展的探索和经验与在场100余专家和企业家代表一道,共话中小城市发展过程中的诸多共性问题和解决之道。

产业发展如何突破“天花板”?

用工匠精神追逐创新梦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向外界炫耀的产业,小龙虾便是潜江的王牌。

15年前,潜江市积玉口镇农民刘祖权等人在承包经营的低湖冷浸稻田探索出小龙虾野生寄养养殖新模式,此后从农村到城市,再到全国,最后走出国门,潜江小龙虾一战成名。

而今,这张王牌却面临挑战,产业似乎开始触及“天花板”——

瓶颈来自土地。去年底,全省虾稻综合种养面积达286.5万亩,潜江虾稻综合种养面积31.5万亩,在全省占比不到11%,地位悄然被监利等地超越。

外部态势逼人。江苏盱眙虾稻产业综合产值达到120亿元,盱眙“中国龙虾之都”的名气大有赶超之势。此外,物流成本高昂、生产时间短等因素也限制产业发展。

“从虾稻共作到虾稻连作,15年养大一只虾,可以说我们把种养小龙虾做到了极致。”市委农办副主任熊先忠说,15年间,“工匠精神”成就了潜江小龙虾的领先优势,而随着模式被借鉴复制,产业优势的差距正迅速被拉近。潜江小龙虾发展真的走到头了吗?

今年大汛过后,各受灾地忙着恢复元气,潜江却谋划一件事——在返湾湖、郑家湖、白鹭湖、大苏湖永久性退耕还湖2万亩,高标准建成湿地,划定为小龙虾优质种源保护区。

这是潜江减灾抗灾的选择,也是打造潜江龙虾升级版的探索之一。

好水、好虾,潜江小龙虾将突破“天花板”的冀望放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继承并深化工匠精神实现潜江小龙虾的再度创新——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大兴生态护坡和涵闸泵站为核心的水利工程建设、实施生态放养、建24小时虾稻产品物流圈……今年以来,该市动作频频,要用最优质的水环境种养出最优质的虾和稻。

【专家声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长江经济所所长彭智敏说,凭自身禀赋优势和政策优势,我省各地发展起的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达97个。除了用工匠精神培育创新常青树,中小城市要协同创新提高科技转化能力,制度创新提高规模经济,还要依靠文化创新打造有品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走不出的“积水潭”?

空腹疗法的启示

6月底至7月的强降雨在我省多地留下创伤,潜江却在暴雨大考下实现“未溃一堤,未倒一坝,未损一闸”,城区鲜有严重渍水内涝现象。

走出“积水潭”的潜江秘密在哪里?潜江市防办主任简发义说,“空腹疗法”是潜江秘诀。“空腹疗法”,是该市根据天气预报,在雨前2小时开泵抽空管网积水,增大管网蓄水能力。同时,在持续性降雨时期,泵站工作人员坚守岗位,保证机组设备24小时运转,确保了抽排渍水及时有效。

雨情越大,“饿”得更久。如6月30日,该市防办提前4天关闭了汉江上的所有进水闸,开启排水闸抓紧时间排水,降低主要河湖水位。

【专家声音】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钱忠东说,我国城市排涝系统建设,几乎都是以追求“快排”,但实践表明城市内部的调蓄水体,可直接消纳洪水。

他表示,城市中“蓄水容器”有很多,湖泊、洼地、沟塘,而城市地表日趋“硬底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也是加重渍水内涝的原因。

城与人如何和谐共生?

追寻“潜江印象”之变

潜江,一度被列入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化工、低端制造业、传统农业……这些早年的印象,如今已然不再。

今天的“潜江印象”,是戏剧、虾城,是满目园林,是绿树相伴,是清水潺潺……

本月,该市一月关停22家涉污企业。同时,位于化工区400余户老棚户区居民几乎全数外迁——这座曾经为当地带来大量财富却又深受环境压力的化工园区,正经历向新型化工园区的转型。

坐拥江汉油田,“一油独大”的潜江正构建支撑有力的石油化工、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信息电子、家具制造“八大产业”体系。

城市发展,需要生态文明作为承载。几年间,该市投资2亿多元建设水体连通项目,连通城区6湖,实现一江清水贯全城。

商业开发价值3000万元的章华中路地块,兴建了“雪松园”绿化工程、商业开发价值3000万元的红梅路地块,兴建了红梅路街头景点……悄然间,20多处街头游园景点出现在百姓身边。

启动保护老街巷、老民居、老字号工程,举办曹禺文化周,擦亮城市文化品牌……这座城市,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间、在资源配置和未来发展空间里找寻平衡点。

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中小城市综合改革、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一个个“国”字牌匾,指向潜江更美好的明天。

【专家声音】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高吉喜教授认为,生态文明意味着产业文明和生态良性循环,而这二者正是我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的软肋。他认为,可通过优化县域空间开发格局,推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思路有:统筹规划,优化空间结构;依托禀赋,优化生产空间;集聚适度,优化生活空间;以及严格管控,优化生态空间等。

 

{"id":"6266","url":"\/a\/thumb\/10142\/201608\/74449d5aef3a64b4048cf1ba266369f8.jpg@w1777_h1333.jpg?1472350155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