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奋力打造虾-稻产业第一市——中国(潜江)虾-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专家发言摘要

06-12 08:27  

昨日,中国(潜江)虾-稻产业发展高峰论坛邀请国内水稻生产、加工方面的顶尖院士、专家齐聚潜江,聚焦虾-稻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共同探讨虾-稻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新问题、新挑战,探寻虾-稻产业发展的新路径,补齐水稻短板,携手共创现代农业发展大格局,全面带动虾-稻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论坛上,6位院士、专家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论坛成果对潜江及全省虾-稻产业的发展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市将以此次论坛为起点,在水稻的种植、加工、品牌创建工作中广泛推广运用,实现虾-稻产业双轮驱动,齐头并进,努力将虾-稻产业打造成全省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富民工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支柱产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杆产品。潜江日报记者专程在论坛聆听了6位专家发言,特整理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我国粳稻生产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 沈阳农业大学教授 陈温福

近15年来,我国人均粳米消费量快速增加,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加上国际市场粳米贸易量有限,进口调剂的余地很小,粳米供求矛盾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2012年以来,中国稻米进口量快速增加,但是进口的稻米基本上都是低价的籼米。中国只能靠自己解决粳米供应问题,因此扩大粳稻生产势在必行。

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生产水稻,主要集中在亚洲。产稻国90%以上以籼稻为主,粳稻生产国很少。与籼稻相比,世界粳稻生产国较少,生产总量有限,国际市场粳米贸易量很小,粳稻生产总体呈下行趋势。

我国粳稻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扩大,总产量持续增加,收购价格比较优势明显,市场走势稳中偏强,稻米人均消费总量下降,但粳米人均消费总量却在增加,过去出口稻米主要是优质粳米,现在进口稻米则主要是低价籼米。由此可见,中国粳稻生产总体上呈上行趋势。但是我国发展粳稻还面临耕地质量下降、“井灌稻”比率过高、投入生产成本高、运输距离远等问题。

我国粳稻发展基本思路是逐步提高粳稻生产和消费比重,形成与东南亚籼稻生产的品质优势和日韩粳稻生产的成本优势,促进粳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目标是2020年达到1.55亿亩,单产520公斤,总产8060万吨。2030年达到2.0亿亩,单产530公斤,总产10600万吨。

要稳定东北优势区和西北特色区优质粳稻生产,稳步推进长江流域的“籼稻改粳稻”,积极探索华南稻区“早籼晚粳”模式,优化粳稻发展布局。具体措施为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优质高产,加强生物与非生物灾害防控与预警技术开发,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投入力度,改善生产条件;实现水稻生产现代化。

随着科技进步,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稻米市场对粳米的需求还将进一步持续增长。千方百计地发展粳稻生产,增加粳稻总产量,对于确保本世纪中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都将具有重要意义。

(潜江日报记者 罗珊珊 整理)

推进稻田绿色革命 发展虾稻综合种养产业

中国工程院院士 扬州大学教授 张洪程

2004-2015年,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呈现出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量叠加”,但粮食产能有局部“生产过剩”现象。新形势下,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过去总量不足向结构性矛盾转变,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矛盾并存,势必要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00年湖北潜江最早探索了虾稻连作模式,开全国之先河,近几年,我国虾稻产业呈“井喷式”快速发展态势。后发展到虾稻共作模式,成为虾稻的主要生产方式。在稻田综合种养高效模式中,虾稻综合种养因其稻虾互利共生,投入少、效益高,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等优点,发展势头最为强劲。

但虾稻综合种养产业存在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基础设施不配套、虾稻产品尤其是稻米销路不畅、大品牌缺乏等问题,我国虾稻综合种养仍处于初级阶段。

如何根据我国正在加快进行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把握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规律,推进稻田绿色革命和绿色创新,推动虾稻综合种养成为现代化产业,是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

要把虾稻综合种养建成“一二三产业”和谐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培育更大更广的虾稻市场,加强稻、虾、人友好的绿色生态工程建设研究,加强绿色高档龙虾养殖与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加强绿色高档优质水稻高效生产研究和虾稻综合种养基础研究和产业一体化研究。

要科学规划,多特色多模式适度发展;加强政府推进与政策扶持;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产业健康发展;加强科研平台、人才队伍、推广模式的建设,提供虾稻产业技术与服务支撑;加强虾稻文化创新建设力度。

我们有理由相信,推进绿色革命和绿色创新,虾稻综合种养产业一定会更加红火。

(潜江日报记者 罗珊珊 整理)

我国稻米产业的基本情况与发展趋势

中国粮油学会首席专家 王瑞元

我国是稻米生产和消费大国。稻谷年产量在2亿吨左右,大米产量历来居世界第一,有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每年直接食用的大米及其制品所耗用的大米约1.4亿吨左右。

我国是稻谷加工大国。据统计,按企业经济类型划分,我国稻谷加工业在企业数量、加工能力以及稻谷加工业产能和产量上所占比例都非常大。

我国稻米产业的发展趋势是要深入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稻米产品的供给。潜江市委、市政府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成功创新了虾稻种养模式,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是农业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典范,是提供“中国好粮油”的物质基础,并被中国粮油学会授予了“虾稻之乡”称号。

稻米加工业要以潜江为借鉴,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继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鼓励有地方特色的中小企业积极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和创新经营方式,形成大、中、小型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格局。

要按照食品安全、绿色生态、营养健康等要求,完善原料采购、检验、在线检测和成品质量检验,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万无一失。

要大力倡导“适度加工”,提高纯度,严格控制精度,提高出品率。

要重视深加工转化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积极发展稻米、玉米等粮食深加工,促进库存陈粮深加工转化,为去库存作贡献。

要重视安全文明、清洁环保和节能减排。稻米加工企业要把安全文明生产、绿色生产、保护环境和节能减排等作为稻米加工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要大力推进主食品工业化生产。积极开发适宜不同群体需要、不同营养功能、不同区域的优质米制品,以丰富市场,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

要重视稻米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的创新研发。以专业化、大型化、成套化、智能化、绿色环保、安全卫生、节能减排、节粮减损为导向,发展高效节粮节能营养型大米加工装备。

要加强应急加工供应保障体系建设。稻米加工企业要创造条件,积极承担应急保供加工任务。

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农业投资、贸易、科技、产能、粮机装备等领域的合作,逐步建立境外粮油产销加工储运基地。

(潜江日报见习记者 洪林 整理)

稻-虾系统中的水稻种植与产业

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 金千瑜

一、水稻种植特点与稻-虾种养结合

1、水稻有着三种生态学类型:

①狭义的概念,即淹水种稻,需要筑埂,主导型,85%-90%;②旱稻,亦称陆稻,适合在旱地、山坡地种植,可无埂,10%-15%;深水稻,特殊环境下的特殊种稻,1%-2%;③水稻旱种、池塘种稻、水面种稻等。

2、水稻有着营养、根系、生殖三大方面的生长优势,为稻-虾种养结合“稻虾双赢”创造了有利的先天条件。

3、水稻生产现具有稀植化;优质、无公害化;轻简化、规模化、机械化等几个栽培趋势,这些都有利于提升稻渔产业、提高稻渔效益。

二、稻-虾系统中的水稻种植关键技术

稻-虾中的水稻品种选择至少要满足其2个栽培特点:一是淹水时间长;二是稀植也能产量高。水稻种植密度主要是考虑稻-虾共作系统。

水稻单季稻一般有2个吸肥高峰,分别是分蘖盛期和幼穗分化后期;双季早、晚稻对氮素的吸收形成1个突出的高峰,在移栽后2—3周内的分蘖期,双季早稻高峰期早于晚稻。

稻-虾中的水稻肥料以基施肥、有机肥为主,前期强调促早发:基肥、蘖肥可一起基施,中期基本不施肥,主要是控苗、控蘖、保穗,后期基本不施肥,主要是防止倒伏和保粒增重。

稻-虾中的水稻病虫草害防治主要是在选用抗性品种基础上,以生态防治为主,辅以化学防治;防治时要做到重点防治与连片防治相结合;选用对龙虾无伤害的生物农药和无公害化学农药;一次用药兼治几种病虫害,减少用药次数;杂草防治主要是以虾抑草、以水抑草。

另外,稻-虾中的水稻适时收获,防止割青。

三、稻-虾系统中的稻米

稻米品质包括品种品质、质量安全(有机、绿色、无公害)等。一个优质品种、特色品种往往带动一种稻-虾种养模式的发展。一个质量品牌需要数年规划与经营,急功近利则容易毁于一旦。因此,稻虾产业做精比做大更重要;更要平衡产业市场的大小年,在稻-虾之路上创造更大辉煌。

(潜江日报见习记者 洪林 整理)

谷物食品工业未来发展趋势

武汉轻工大学教授 丁文平

谷物食品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将呈现方便化、营养化、功能化、工程化、专用化、优质化。

一、食品方便化。主食、副食、传统食品的方便化。国家粮食局粮油加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主食工业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二、食品营养化。我国营养产业的发展方向:①“全”营养食品。根据中国居民的营养标准和膳食平衡的原则,开发满足一日三餐营养需要的制成食品,实现餐桌食品工厂化和营养方便化。②营养专用食品。根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人群的营养需要,合理组配宏量与微量营养素和食物原料类别的配比,研制具有不同营养特性的系列专用化的营养食品。如孕妇食品、婴幼儿食品、军用食品、临床专用食品等。③营养强化食品。任何一种食品都不可能提供人体所必须的全部营养素。为了达到合理膳食、均衡营养的目的,在提倡食物多样合理搭配的同时,通过对食品进行微量营养素强化。如营养素强化面粉、大米、食用油、碘盐等。④富营养素食品。加大对食物营养素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工农业加工制造手段,生产富含某些营养素的特色食品,如富纤维食品、高蛋白食品、富硒食品等。

三、食品功能化。功能食品:已被证实具有令人满意的一种或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功能因子的食品。现已确定的活性物质主要包括9大类:①活性多糖。②功能性甜味料(剂)。③功能性油脂。④自由基清除剂。⑤维生素。⑥微量活性元素。⑦肽与蛋白质。⑧乳酸菌。⑨其他活性物质。

四、食品工程化。工程食品是指通过新技术从食品原料中提出有效成分,进行食品的营养强化或重组。①可以对原料合理搭配;②产品规格一致,质量安全可靠;③综合利用各种原料,降低生产成本。

五、食品专用化。专用化指食品工业生产用的各种基础原料实现专用化。①直接由农业生产提供专用优质原料;②通过食品加工,为食品生产提供各种专用原料。

六、食品优质化。要求食品企业要生产品质优良的安全食品。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是好的,绝大部分质量稳定,产品合格率一年比一年高。但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①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②食源性疾病和群体食物中毒事件也有发生;③食品质量不合格、不达标问题比较突出,食品安全隐患仍大量存在;④食品、保健食品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的现象比较普遍;⑤环境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品安全依然是我国消费者的最大关注点。

(潜江日报见习记者 张悦 整理)

稻田养虾的科学技术问题及产业化探讨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曹凑贵

一、稻田种养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全国稻田养殖面积达2000多万亩,从发展趋势看,稻田所生产的水产品产量已接近全国湖泊养殖的总产量。

2015年湖北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293万亩,其中“虾稻共作”和“虾稻连作”模式279.8万亩;湖北省有900余家稻田综合种养专业合作社和100多个千亩标准化连片示范基地。2015年全省小龙虾养殖、加工、流通综合产值达到540亿元。

二、稻田养虾的科学依据及问题

我国适于稻田综合种养的稻田面积有1000多万公顷,开发利用不到200万公顷,约占五分之一。目前正蓬勃发展,如何科学引导,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稳粮增效

稻虾单块稻田面积减少(养虾沟),但稻田的总面积和单产却并未减少。开沟稻田的产量不仅不比开沟前的产量少,相反还略有增加。

2、改良土壤

稻虾田土壤的有机碳含量较高,有机碳库中ROC含量较丰富,但是DOC、MBC含量相对较低。

3、调节水体、水质及水循环

稻虾连作对提高了水体养分含量,但同时也增加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研究表明:地下水位高的低湖田、落河田水分利用率提高,贮水功能增强,沟渠联通、排蓄结合,排水、防渍已不是主要矛盾;而地下水位低的灌溉稻田增加耗水量50-80%,沟渠、水网不完善的稻田养殖系统水分利用率下降。稻田养殖田间工程结构有待完善。大面积田间养殖工程系统,影响区域水文循环和水分利用。

4、控制病虫草害

5、提高生物多样性

三、稻田种养的技术模式

水稻:优质稻品种、生育期长短、抗到、抗病虫

水产:虾、蟹、鳅、鱼、鳖、龟、蛙

模式:连作、共作、轮作、混作、混养、主次关系

四、产业化问题及发展建议

1、产品质量标准。产品争抢上市,龙虾大小不一,稻米品种参差,产品的外观、营养、卫生、食品安全等缺乏标准,产业发展面临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问题。

2、高档优质稻品牌。生产中重虾轻稻,水稻生产品种多、乱、杂,水稻品质不优,优质稻生产技术跟不上,高档优质稻品牌开发力度不够。

3、技术规程及行业标准。生产追求低层次经济效益,虾产品集中上市,缺乏周边产品供给技术模式,生产技术及技术规程不规范、不科学、不系统。

4、可持续发展。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虾轻稻,稳粮增效、生态可持续意识不够,对稻田养殖环境综合效应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对适宜区域和适宜模式的认识和研究不足。

(潜江日报见习记者 张悦 整理)

摄影 潜江日报见习记者 张悦

 

{"id":"56824","url":"\/a\/10142\/201706\/2db4d1c7f2bed679a2dfee00521abca3.jpe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