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华人同舟共济的聚居区,到今天更多作为文化和商业的载体,唐人街的变迁映射出华侨华人在海外从社会边缘走向主流的历程。透过唐人街这扇窗,愈加深切地感受到海外华侨华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为祖国自豪的情感,更能体味唐人街所代表的奋斗打拼理念历久而弥新……
伦敦
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本报驻英国记者 黄培昭
伦敦西区,莱斯特广场旁边,几条纵横交错的小街小巷,置身其中,仿佛来到中国的某个小城,听到亲切而熟悉的广东话、普通话,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这便是伦敦的“中国城”,久居伦敦的华侨华人,也称之为“唐人街”。
每年春节,伦敦唐人街都是华侨华人欢度新春的“主战场”。2017丁酉鸡年,这里的活动更多,春节的庆典气氛更浓。“光狮子表演就有30支队伍,还有在街上发红包的,象征着吉祥幸福”,爵禄街上华人超市泗和行的伙计兴奋地告诉本报记者。这位来自广东的小伙子已经在伦敦待了好些年,“每年春节都感到说不出的亲切,春节就像磁铁一样吸引着海外游子。”
伦敦唐人街的历史变迁与身后中国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早在1800年伊始,就有一些来自中国华南地区的劳工和水手流落伦敦,在东部脏乱差的船坞区落户。伦敦最早的华人聚居点是莱姆豪斯,那里以鸦片烟馆和贫民窟而出名。1934年,莱姆豪斯区被拆除。二战后,爵禄街取代了莱姆豪斯,成为最具规模的华人聚居地,即唐人街。当时,爵禄街所在的苏豪区,是一个“黄、赌、毒”泛滥的“三不管”地带。直到1985年,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背景下,伦敦政府才正式承认“伦敦华埠”唐人街社区的地位。
“唐人街的历史,折射出时代、岁月的变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强方可民安的大道理,只有祖国富裕强大了,我们这些旅居海外的游子才有尊严,才不受歧视,才可以体面地生活。”总部位于唐人街的华埠商会会长邓柱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邓柱廷回忆说,早期,唐人街以来自中国香港的人居多,他们大都经营粤菜餐饮业,一把炒菜勺一抡就是几十年。长期下来,唐人街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一把菜刀走天下”,到“中医草药一把抓”,再到文化交流、留学咨询、旅游业、律师业、房地产业……甚至到华人走上从政道路等,唐人街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在唐人街最大的街道爵禄街,有一幢五层楼的建筑,这也是该地区最高的建筑,建筑看上去已有些破旧,但石制的墙体依然坚固,那便是“中国站”。正式落成于2015年2月的“中国站”,现已成为加强中英文化交流和人文往来的重要平台,许多重大活动以及有关中国的讲座、画展、书法展等,竞相在这里举行。它像是一扇窗户,让更多的英国人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璀璨文化。
“伦敦的唐人街堪称华人的精神家园”,理发店老板珍妮对记者说,她和丈夫都是华裔,在唐人街已经生活20多年,“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里既是伦敦华人的聚居场所,更是精神栖息地。唐人街是华人社会的一个缩影,这里有可口的中国饭菜,富有东方气息的日杂商店,有免费的中文报刊,有图书馆,有丰富多彩的音乐会和歌唱会……每逢中秋节、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这里还有充满浓郁特色的舞狮、舞龙和高跷等表演”。
现在的唐人街,涵盖了华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成了华人不可或缺的物质生活支撑和精神文化寄托。
曼谷
新老华人的精彩人生
本报驻泰国记者 俞懿春
曼谷唐人街的历史,可追溯到近200年以前。老一代华侨华人坚守着唐人街独特的文化,而新一代华侨华人的到来不断丰富着唐人街的故事。他们虽然背景不同,但都秉持辛苦打拼的理念,收获了各自精彩的人生。
88岁的丁长电属于曼谷土生土长的第二代华人。在唐人街耀华力路主干道旁边的一个小支巷里,丁长电经营的“笑笑酒楼”位置显得有些偏僻。“这家酒楼是我父亲开的,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其间在唐人街搬过几处地方。”丁长电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我的父母来自广东潮安,他们说潮汕话,我的普通话是小时候在学校学的,不过现在泰国学校的中文学习时间很短,跟以前不能比了。”
丁长电说,酒楼经营潮汕菜,主要依靠的都是老顾客。“每年春节这里都是爆满,需要提前预订。”与普通的中国家庭一样,每年大年三十是丁长电一家最热闹的日子。他与老伴、7名子女和14个孙辈,会一起酬神拜佛,之后向饭店伙计和孙辈派发红包。“你知道吗?年夜饭上我们一定不能少的是发菜(与“发财”谐音),广东人喜欢发菜的好彩头。”春节的传统在这个华人家庭继续传承。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丁先生去过中国30多次,还给家乡捐建了小学、桥梁。“我第一次回到家乡,感觉是比较落后,道路不好,房子较旧,就连厕所条件也很差。这些年,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大了,现在一切都建得很好。我去过中国许多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感到由衷的骄傲。”
与老华人丁长电传承父亲的家业不同,60多岁的何姐则是1995年只身离开家乡杭州,来到曼谷做生意。何姐的本名叫何凤仪,但唐人街上的老相识都亲切地叫她何姐。虽然已年过六十,但看起来风姿不减,初次见到很难猜出她的年纪。何姐在唐人街上经营着泰国第一家定制旗袍店,虽然门面不算大,但是生意不错,在泰国也小有名气。
何姐刚来曼谷时经营药材生意,结果因为不懂行而生意惨淡。“1998年,我姐姐从杭州带了一批旗袍过来,放在我的店里寄卖,没想到吸引了不少顾客,为我打开了新的商机。”
何姐有股不服输的精神。由于当时泰国穿旗袍的人不多,旗袍认知度不高,所以何姐决定走定制路线,这样既可以节约成本,也更能符合泰国人的审美需求。“泰国人喜欢更鲜艳的颜色和稍微夸张一些的设计,所以我特地请杭州的师傅打版和剪裁。”
随着泰国人越来越了解中国文化,现在喜爱穿旗袍的泰国人越来越多。何姐的生意也更加稳定了。现在不光春节期间,一些泰国人在生日宴会或特别庆典上也会穿旗袍,不少泰国电视圈人士还亲自到何姐的店里定制旗袍和唐装。
旗袍店门口挂着一张何姐最引以为傲的照片,当时也是一年春节,她向泰国诗琳通公主献上特别定制的唐装。“虽然我的旗袍店只是小生意,但是作为杭州人,能够把家乡的名产丝绸带到泰国,与泰国人分享中国的服装文化,我感到十分的荣耀。”何姐深情地讲道。
旧金山
难以割舍的传统韵味
本报驻美国记者 廖政军
从布什街上的中国牌楼沿着都板街一路向北延伸不到一公里的周边区域,就是最早一批华人定居在美国旧金山市的唐人街,也是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华人社区之一。每逢春节,这里到处红灯笼高高挂起,各种年货齐全,年味儿十足。
买年货是中国人过年的一大习俗,尽管岁月变迁,对海外华人而言,这样的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在都板街的一个转角处,三十出头的于女士正忙着将新进的年货摆上货架。“买年货的人络绎不绝,今天又到了不少新年货,和往年比,鸡年的年货更丰富,也更有创意。”她随手拿起一幅可以在不同角度下变换图案的画对记者说,“现在的进货渠道更多,比如这种年货就是直接从中国大陆的电商平台订购的,非常方便。”
这时,60岁上下的王女士带着3岁大的孙女走进店里,看到琳琅满目的年货,小孙女欢欣雀跃,一手抓住一个“福鸡”形象的饰品,左右端详。听王女士说,她和家人很早就移居到此地,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唐人街总能让人感受到浓郁的传统韵味”。
唐人街是海外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见证着华侨华人的历史。美国早期华侨华人大多从事重体力、低收入的艰辛工作,往往受到当地主流社会的歧视。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中美两国关系稳步向前发展,美国的华侨华人不仅自身增添了许多自豪感,同时美国主流社会也改变了对中国和华侨华人的整体印象。逢年过节,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成为唐人街和华人社区的一项光荣使命。
过年总离不开吃。在唐人街,中国餐馆遍地开花,成了近距离感受春节文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在旧金山中心城区,有一家“湖南小吃”酒家声名远扬,不少人都慕名而来,品尝一下地道的湘菜。年近百岁、祖籍湖南醴陵的钟武雄老人是这家饭店的创始人,美国《时代》杂志曾将他称为“湖南菜王”,甚至把劲爆的湖南辣椒比作“原子弹”。上世纪80年代,在世界厨师联合会发起的世界名厨评选活动中,钟武雄作为中国湘菜厨师,与白宫厨师,以及法国、意大利菜厨师被评为“世界四大名厨”。如今,“湖南小吃”已从1974年开业的一家小餐馆,发展成为拥有7家阔气店面的连锁店。
虽然远离故土,但钟武雄从未忘记自己的家乡,更不忘将底蕴深厚的中国美食文化传播海外。见到本报记者时,老人指指桌上的一盘辣椒炒腊肉说道,“最爱吃的还是辣椒,爽!过年了,更要红红火火”。据老人的长孙钟鹏介绍,家中已是五代同堂,每年的年夜饭一直遵照传统,先是祭拜祖先,无论男女老少。
如今,越来越多在唐人街出生、长大的华人走出唐人街,融入当地社会。但每逢农历新年,唐人街必定按照“老规矩”,舞龙舞狮,锣鼓喧天。
今天的唐人街已不是华人居住的集中地,却是彰显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舞台。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西方社会掀起一阵阵“中国热”,新一代华侨华人还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也深深地爱上了中国的春节文化。
约翰内斯堡
文化交融的亮丽名片
本报驻南非记者 李志伟
非洲能称为唐人街的地方并不多,南非约翰内斯堡和毛里求斯路易港的唐人街算是非洲规模最大的两处。在南非,华侨华人总数约35万人,在非洲首屈一指。华侨华人人数众多、历史悠久,这是约翰内斯堡唐人街兴盛的重要原因。谈起唐人街,约翰内斯堡的华侨华人通常指的是位于城市东部的西罗町。这里是新的唐人街,与之对应的位于老城区理事路的老唐人街已经没落。
外省的华侨华人来到约翰内斯堡,唐人街是他们必去的地方之一。西罗町这条610米长的街道上林立着100多家店铺,各种商店餐馆应有尽有,俨然一座小型的中国乡镇。在街道上,还有两座仿古的中式建筑,雕梁画栋,极具特色。在这条街道上,中文是通用语。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来南非打拼的中国人第一个落脚点便是唐人街。
1998年中南建交,来南非的华人急剧增加,许多店铺也从老唐人街搬到了西罗町,新唐人街逐渐形成。2004年,约翰内斯堡唐人街管委会成立。2005年,西罗町正式注册为“唐人街”,步入正式的快速发展轨道。据唐人街的一名店主介绍,2000年的时候,西罗町整条街只有一盏路灯,到了晚上没人敢在街上行走。后来,这里又出现了一些治安问题。但随着唐人街管委会、南非华人警民合作中心的成立,唐人街的治安、卫生、经商环境都大为改善。管委会雇用了许多专业保安,日夜在唐人街巡逻。现在的唐人街成为约翰内斯堡最为安全的区域之一。
华人的聚集让唐人街成为约翰内斯堡最具文化特色的街区之一。去年7月,约翰内斯堡市政府公布了唐人街的改造升级计划,计划将唐人街打造成约翰内斯堡市的五大景点之一。根据这份规划,唐人街将被改造成一条商业步行街,并增加停车位。
为了打造唐人街这一文化品牌,约翰内斯堡计划投入大量资金。同时,西罗町南端的中国牌楼修葺计划也被提上日程。“如果市政府的升级规划实施,唐人街将更加完美。”约翰内斯堡唐人街管委会主席蔡庆向本报记者表示。“按照市政府的规划,唐人街将更具品牌效应。”蔡庆认为,这有利于提升唐人街的知名度和经济活力,让当地人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一年一度的唐人街春节大拜年是南非侨社最热闹的庆祝活动。“今年2月4日举行的唐人街大拜年活动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蔡庆说,活动不但有传统的舞龙舞狮,还加入了华星艺术团的花车表演,整条街道都布置彩灯,当晚还举行烟花表演。
蔡庆说,这一活动每年均会吸引两三万人参加,当地人的参与度逐年增加,唐人街春节大拜年活动已成为南非多种族和谐共处、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的例子。这也是为什么约翰内斯堡市政府将唐人街视为重要文化品牌的原因。
记者在走访非洲国家中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来到非洲,虽然没有形成像南非、毛里求斯这样大规模的唐人街,但是规模各异的非洲各国华人群体正在形成,新的故事正在谱写。
版式设计:刘 慧
图片说明:
图①:春节期间,英国伦敦唐人街吸引了很多民众前来游玩。图为游客自拍留念。
本报记者 黄培昭摄
图②:在美国旧金山唐人街,一位当地老人从出售春节年货的店铺前经过。
本报记者 廖政军摄
图③:澳大利亚悉尼唐人街的购物中心里,人们挑选春节装饰品。
本报记者 鲍 捷摄
图④:泰国曼谷唐人街,人们在摊位前选购春节年货。
记者 俞懿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