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剧团,花开荆楚
化妆
大堤,天然的戏场
新生代演员上场,花鼓戏后继有人
云上潜江报道 花鼓戏,俗称花鼓子,水乡独特的文化风景。晴朗午后,南门河游园广场两棵浓荫蔽日的大树下 ,七八个花鼓戏爱好者把两个方凳,一套“家业”往那一搁,锣声一响,广场西北角变成临时戏场。爷爷奶奶大伯大妈欢聚一起,或凝神细听,或摇头晃脑,沉入戏中。原汁原味的老戏,像一坛陈年老酒,滋味好,韵味长,很让人享受。
荆州花鼓戏是江汉平原的戏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久远的过去,江汉平原的穷苦人身背三棒鼓,流浪到四方,鼓儿咚咚,锣儿锵锵,含着眼泪去卖唱,唱到四面八方,唱成了一个剧种,唱成了戏剧舞台上的“荆州花鼓”。
由民间说唱艺术成长起来的花鼓戏,一直深受人们喜爱。花鼓戏表演角色有小生、生角、正旦、花旦、丑角五个行当,尤以小丑、小旦、小生的表演最具特色。小丑夸张风趣,小旦开朗泼辣,小生风流洒脱。唱词多为七字、十字句,有唱有说、锣鼓伴奏。唱腔高亢朴实,曲调音域宽阔。花鼓戏音乐属打锣腔系,打锣腔是一种专用的悲腔,曲调深沉、悲怆,中老年角色多以此诉述惨痛往事,抒发悲痛情感。我们常说花鼓戏唱得悲,没有其他戏种欢快,这恰恰是它较为独特的地方。
花鼓戏常用“家业”有大锣、海钹、小锣、马锣、堂鼓、板、竹兜(代边鼓)等。如今,“锣鼓帮腔”的传统演出模式改成了弦乐伴奏,唱腔配上了小型民族乐队伴奏,乐器有二胡、京胡、琵琶、唢呐、笛子、大提琴、笙等。后来又增加了西洋木管乐器、铜管乐器,这丰富和提高了花鼓戏的表现力。
在潜江,花鼓戏是真正属于乡邻,真正属于大众的。每遇续宗谱、祝长寿、娶媳妇、考大学之类喜事,东家以演花鼓戏作为喜庆道贺的至上礼仪。戏班大体分两种:正式剧团和乡村班子。前者文雅高逸,彰显大家风范;后者通俗谑趣,濡染乡野气息。二者皆有完整行头,颇受欢迎。几个压得住台脚的角色,偶露一两手绝活,乡亲陡增不少兴致与谈资。花鼓戏就这样火热了沉寂的乡村四野,喧嚣了乏味的市井庭院。
欣赏花鼓戏需要入戏。传统剧目有《站花墙》《双撇笋》《掐菜薹》《打莲湘》等200余个。我们熟知的《站花墙》叫多少追寻爱情的善男信女痴迷。一声声铿锵的高唱,一声声凄凉的悲调,悲喜激烈交织。一个个古老传奇故事,一出出悠远浪漫折子戏,鲜活呈现在舞台。台上生旦净丑演出人间的尊贵卑贱,忠烈奸邪,儿女情长,悲欢离合。台下观众触景生情,或嬉笑怒骂,或悲喜交加,戏活泼着,人活泼着。真可谓“戏里戏外皆风景”。
风潮涌动,改革开放后,荆州花鼓戏以其独有魅力焕发勃勃生机。成立于1956年的原潜江花鼓剧团升格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近30年来,该院共有30余台戏(次)和100余人(次)分获国家、省、市各级艺术奖励。获国家大奖的代表作有《家庭公案》《原野情仇》《生命童话》《情缘》。胡新中、李春华双获中国戏剧梅花奖。2006年,荆州花鼓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湖北省实验花鼓剧院被确定为此项目保护单位。
文/通讯员 水岸 图/潜江日报记者 吴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