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水”惠民谱新章 ——我市水利建设走笔

12-15 11:42  

\

田关河水系

云上潜江报道 潜江,是一座“水”乡城市:汉水穿境而行,东荆河源流而出,百里长渠穿城而过,城南河绕城而去,田关河、西荆河等河流纵横交错,借粮湖、返湾湖、白鹭湖、苏湖等湖泊星罗棋布。

密集的水网,织出潜江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文化性格,网出一座城市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不仅如此,南水北调中线枢纽工程、引江济汉工程、东荆河倒虹吸……一个个水利工程在潜江“落地生根”,守护一方安宁繁荣。

“民生水利”护城乡安澜

今年,我市在梅雨季中连遭6轮暴雨袭击,降雨时间、降雨量和河渠水位等均创历史极值。然而,潜江在这场暴雨“大考”中却交出了满意答卷。

7月6日,运粮河运粮湖农场四分场段水位距堤坝1米多。“要是前几年,这里早漫了。”运粮河全长11公里,流经潜江6个乡镇。2012年,运粮河启动疏浚固堤工程,调蓄能力提高了一倍。

如运粮河因疏浚发挥重要作用一样,10年来,我市立足改善民生,每年开展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疏洗市、镇、村三级主要河渠384条,并加固堤防,改造维修新建泵站、涵闸600多处,防洪能力大大提升。

市委书记胡功民表示,正是有了10余年治水护水的基础,潜江才能一次又一次在大灾面前挺过来。

当前,我市已形成兴水利,除水害,防洪、排涝、灌溉等三大水利工程体系。东荆河倒虹吸水资源配置工程在潜江治水史上首次将天然分割的东西水系全线贯通,近九成农田灌溉和园林城区水体连通得到保障;重点工程四湖流域排涝泵站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增加外排流量60立方米每秒;中小河流整治工程全面推进,内垸防洪排涝能力增强一倍;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项目启动,中央补助河湖水系连通项目百里长渠至南门河1号湖项目连通工程引江水入城,开启了潜江治水历史的新篇章。

水生态建设全国示范

2014年6月,我市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成为全省4个试点城市之一。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建设战役正式打响。

“从自然条件上看,我市境内河湖纵横,水域面积达191平方公里,全市水域面积占自然面积的比例为9.8%,是‘水乡园林’;从水文治理方面,我市水资源监测体系逐步建设完善,制订了明确的水资源节约目标,落实了水资源论证制度,建立了水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体制,并持续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建设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不断加快水利现代化建设步伐。

\

兴隆水利枢纽

同时,我市还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水利枢纽、引江济汉、部分闸站改造和局部航道整治工程四项治理工程唯一占全的市(县),这些都为我市的申报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市水务部门负责人向记者逐一列举潜江成为全国水生态示范市试点的优势所在。

近年来,我市先后争取中央资金2.7亿元,启动了园林城区水生态治理工程、兴隆河水生态文明示范区、东干渠水生态文明样板工程、中小河流治理整县项目等工程。建成了一批“水清、水畅、岸绿、岸稳、安全、休闲”的生态示范河道,初步形成“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的格局,有效改善了人居生态环境。

“河长制”全省率先推广

201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河长制”试点。而在2014年,我市就开始了这项工作的探索。

市委市政府联合制发了《关于建立河(湖)长制 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在全市市级、镇级、村级重点河渠,分级确定河长,建立了各级政府主导、水务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河渠良性管护机制,促进河渠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

根据全市河渠现状,我市还统一制订了“七无四有三提高”的工作目标,即无搭建、无耕种、无取土、无堆放、无扔弃、无设障、无排放等行为;有明确的责任主体和具体负责人员、有责任牌、有巡查制度和记录、有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水质提高、岸线整治度提高、截污能力提高。

“针对每条河渠的具体情况,我们实行一河一策,确保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水务局负责人向记者举例,如兴隆河就是行政与市场相结合的模式。河渠河长为市委书记,河段长为沿河4个镇处主要负责人,管理员、管护员、巡查员由水行政主管部门明确专人负责,保洁员在全市公开聘请,严格考核。

目前,兴隆河每2公里均有一个温馨提示牌,每5公里均配有一辆保洁三轮车,30名保洁员及巡视员负责渠道日常管理。正是有了这样精细化的管理,兴隆河“旧貌换新颜”,成为我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潜江日报记者 李伟)

 

{"id":"24735","url":"\/a\/10142\/201612\/a3b2cf3241adb48c663ee5af14743901.jpeg"}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