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裁缝”,成就无可限量的未来!

11-18 09:26  

上世纪90年代,10万“潜江裁缝”下广东、赴江浙,用一把尺子、一把剪刀,贡献智慧和汗水,创造了“一把尺子丈量南北、一把剪子奔波东西、一身绝活剪绣天下”的产业佳话——缝制过联合国维和部队作战服、神舟航天员备用服、奥运火炬珠峰传递登山服、北京冬奥会颁奖服和演出服等。“潜江裁缝”是全国十大劳务品牌,2022年被评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劳务品牌,品牌价值达234.25亿元。

近年来,沿海服装产业向内地转移,不少“潜江裁缝”纷纷回到家乡,带回了新技术,也带回了搏击市场的经验。历经多年发展,潜江纺织服装产业实现由家庭手工作坊,到规模化大工厂,再到百亿级产业集群的蝶变升级,全市现有纺织服装市场主体2312家,规上企业71家,市域内从业人员10余万人。

走进位于竹根滩镇竹根滩社区的金祥服装有限公司,眼前一派兴旺景象。伴随着机器的“噔噔”声,工人们正对布料进行拷边、充绒、裁剪。一道道工序后,一件件羽绒服从这里运往全国各地。

“公司全年加工制作各类羽绒服,一年到头订单源源不断。”该公司负责人昌恒洲介绍。

昌恒洲是“服二代”,父母都是土生土长的竹根滩人。上世纪90年代,父亲昌义球南下广州,在服装厂做过杂工、工人、经理,深谙缝纫技术和经营管理之道。后来,昌义球创办了自己的服装公司,从事品牌服装代加工,并成为“潜江裁缝”的典型代表,担任湖北广州商会时尚服饰协会常务副会长。

“之前,我市在广州举行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接会。会上发布支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十三条’措施。”昌义球坦言,正是这一次的政府“做媒”牵线,让他有了回家乡发展的想法。他说服儿子昌恒洲,回到潜江创办金祥服装有限公司。

“潜江不仅招工方便,工人技术过硬,还有返乡创业优惠政策,这是在外面感受不到的温暖。”昌恒洲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潜江裁缝”也在与时俱进。湖北比帆制衣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智能生产吊挂传输系统抓取袖口、衣领、前襟等一件件服装“零部件”,精准送到各岗位工人面前,而每条生产线前端的电脑,都会实时记录工人的生产状态。

“企业致力于让员工在生产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做一个合格的‘潜江裁缝’。为适应智能制造流程,企业优化管理模式,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不断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湖北比帆制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孝珍说。

据了解,潜江在全省率先研究出台支持纺织服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揽子政策,设立2亿元产业发展基金,特别是紧贴企业所需,重视科技创新,加大智能改造补贴支持力度,配套资金支持一批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设备改造,劳动生产率提高30%以上,湖北比帆制衣有限公司被评为全省智能化数字化示范企业。

为了把“潜江裁缝”的老手艺发扬光大,去年,潜江依托江汉艺术职业学院成立服装学院,开设网络直播、设计开发等专业,目前相关专业在校学生1000多人,为产业发展储备了一大批专业人才。

如今,潜江已经形成了以羽绒服、户外休闲服、童装等为主的特色服装产业集群,产业集群规模超300亿元,潜江纺织服装产业被湖北省确定为“全省成长型产业集群”,潜江高新区被纳入“全国纺织服装产业园区(试点)”,纺织服装成为潜江利税主导产业,“潜江裁缝”金字招牌在匠心精神的推动下再放新彩。(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马 煜)

{"url":"https:\/\/img.cjyun.org\/a\/10142\/202411\/d7171d19415c4bf925400bfbdc3ade30.jpeg","id":"443267","ratio":"0.75"}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