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特色“蛭”富路

04-10 08:55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水蛭繁育的关键时期。4月8日,记者来到王场镇符岭村水蛭繁育基地,养殖户李书森正在大棚里整理“产床”。只见他先将水蛭吃剩的螺蛳壳清理出去,又用消毒水对螺蛳壳进行消毒,以防发臭。

“水蛭,就是咱们这边常说的蚂蟥。”李书森告诉记者,这种“蚂蟥”名叫宽体金线水蛭,黄线较明显,表明它们即将产卵茧。

“水蛭一般一年产茧两次,分别在春季和秋季。春季产茧的数量较秋季多,周期一般为20至30天,具体取决于生长环境和气温等因素。”李书森在“产床”上翻动泥土,白色的产茧映入眼帘,显然这批种苗质量不错。

“这可是金贵的宝贝!”说起水蛭,李书森侃侃而谈。水蛭干品和水蛭素是治疗心脑血管、肝胆、妇科等疾病的一种重要药材。当前,水蛭应用已由中医药、西医药行业,拓宽至美容和保健行业,需求量逐年增加。

“就这1亩地,6个大棚投入40万元,第一年就回本,还赚了50多万元。”开了个好头,李书森却没猜到结尾。原来,随着水蛭“暴富”的声音流出,不少人跟风养殖,市场逐渐饱和,行情急转直下。先是成本上涨,后来“干货”跌价,去年亏损严重。

“最高峰种苗卖到500元每斤,但成品收购仅300多元每斤,一年就亏损30万元。”李书森无奈地说,高利润意味着高风险,这并不是普通农户所能承担的。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他四处打听,购买了420斤高品质种苗,选择其中两个大棚进行试验,果然活力强,产茧量比普通种苗来得多。

除了种苗,李书森还重新学习技术,掌握了繁育诀窍,找到了最适合的温度、湿度以及通风频率。“去年行情虽然差,但是村里依然有人赚了钱。”总结经验后,他又从仙桃、湖南等地购买了2000斤高品质种苗,目前大棚温度保持在25摄氏度左右,产茧量稳步提升。

水蛭以田螺为食,最近几年,田螺“身价”暴涨。“这些水蛭吃得多,一只水蛭一天要吃一颗田螺。”李书森表示,困难犹在,未来可期。这几天,他又订购了一批新品种水蛭“黑条”,希望可以早日走出特色“蛭”富路。(潜江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琼艳 实习生 邓滨琪)

{"url":"https:\/\/img.cjyun.org.cn\/a\/10142\/202404\/d4352b9b460dec9daf6d370871d1b5c3.jpeg","id":"414490","ratio":"0.42"}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