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解读《河西村的故事》 情节“秀”在哪儿?

03-18 11:57  

云上潜江报道(潜江新闻网记者 曹以成)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依靠村委会与华山公司联合开发的万亩虾稻共作基地,河西村从曾经贫穷、男人娶不上媳妇的“光棍村”,变成了富饶自足、姑娘们不愿嫁往外地的“剩女村”。这可急坏了年轻村主任王大顺,他开始张罗为河西村与华山公司办一次联谊晚会。

与王大顺青梅竹马的赵小荷不顾母亲反对,博士毕业后毅然返乡,进入院士专家工作站培育龙虾种苗。两个年轻人终于彼此坦露深藏的爱意走到一起,阻挡在他们之间的却是两家长辈的积怨:当年,两人情投意合,但因父亲病重急需救命钱,荷花嫂被迫嫁给了河东村的包工头,却因遇人不淑,三年后带着女儿回村。女儿赵小荷考上大学却没钱交学费,荷花嫂不得不向王老五求助,不料却被恶语相讥。就在这时,署名“吴兴中”的一笔善款捐助,解了荷花嫂的燃眉之急。联谊晚会如期举办,多年前的学费之谜也被揭开,赵小荷和王大顺更加珍视两家之间的情分……

《河西村的故事》(简称《河》剧)是湖北省花鼓戏艺术研究院、湖北省艺术研究院强强联手,围绕潜江虾稻产业发展主线打造的一部现实题材剧目。作为剧目的核心力量,演员的修炼是不可或缺的。那么,他们是如何来塑造人物形象的?3月14日,记者就此来到该剧组,详细了解了演员们对人物形象和剧本的理解。

荷花嫂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得主李春华

李春华从艺50年来,塑造的都是英雄、大家闺秀一类“高大上”的角色,荷花嫂是她头一次出演较为接地气的角色,因此最开始很难进入状态,这对她而言也非常具有挑战性,需要靠自己不断地理解和琢磨。

李春华介绍,荷花嫂是一个外表刚强,内心柔弱的女子,是生活环境造就了她如今错综复杂的性格。在过去那个年代,由于家庭贫寒,忠孝难两全,荷花嫂没能和王老五走到一起,无奈之下把自己随意嫁了,离婚后又自己顶着压力把女儿抚养长大,还要让她接受最好的教育,这就体现了女人坚韧的一面。同时,她内心又有柔弱的一面,为王老五做了一双鞋,却一直没有送出去,每次面对他时都心存愧疚。

“他们俩其实是相互爱慕的,但一见面又相互折磨,是一种非常纠结的爱。不同情景下,人物的表情也会有变化,比如刚出场时,因为生活事事不如意,我的眉头总是紧锁的,到后面有一幕,被王老五背起来时,展现的就是似水柔情。”李春华说,剧中这位伟大母亲对儿女的爱,以及旧社会男女之间遗憾纠结的爱,都让她感到揪心,这样的人物性格也让演员有丰富的发挥空间。

“这部剧是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背景下诞生的,非常契合大势,而且它有血有肉有看点,有故事可看、可讲、可评,不是一幅空架子。”李春华说,该剧的音乐素材丰富,有活泼诙谐的江汉平原民歌小调,有历史沉淀而来的原汁原味的荆州花鼓戏,也有时尚年轻化的交响乐。舞台设计简洁,以绿色为基调,展现出清新古朴的江汉平原风,与纠结的剧情正好形成了强烈对比。

王老五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戏剧梅花奖得主胡新中

王老五是整部剧的主线人物,经过长时间的琢磨排练,胡新中对人物特点基本有所把握:王老五是一个善良耿直、幽默诙谐的人,他做好事不留名,全身充满正能量,从他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人脾气有些暴躁,口恶心善。

“这个角色一旦塑造好了,就会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胡新中说,王老五的性格跟自己本身反差非常大,但凭借50年的演艺经验,任何角色对于他来说都可以轻松驾驭。

“两个老辈回忆过往时,采用的是蒙太奇手法,我们与年轻时的自己同台,利用灯光切换来表达现在和过去,我的眼睛就主要盯着年轻时的荷花嫂,这样观众能一目了然:哦,原来是这么回事。”为了竞争文华大奖的荣誉,在排练和一场场巡演时,胡新中都在不断提升自己,把人物逻辑性打磨得更贴切、收放自如。

《河》剧是一部能让人笑到捧腹、哭到泪崩的剧,从艺术的角度给人以启迪。胡新中说,该剧看似写的是潜江虾稻产业,实际上它只是作为一个故事背景,不是单一枯燥的广告宣传,它真正突出的还是社会最永恒的主题--爱情,这样的剧本才是喜闻乐见,能够长久存活的剧本。

“过去我们出演的很多戏都拿过大奖,但去各地巡演《河西村的故事》后,观众反馈的信息让我有一个深刻感受,比如河南、江西这些地方,跟我们有语言上的文化差异,对我们剧组也不熟悉,但当时反响特别好,他们都说好看,这让我感觉这部戏会有很强的生命力。”胡新中说。

王大顺扮演者:青年演员答沙

答沙解读的王大顺,是一位年轻的村主任、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在创业干事上风风火火、敢想敢做,有创新意识,但面临感情的时候,又变得很害羞很内敛。“主要还是因为赵小荷是博士、女专家,在她面前,我有自卑感。所以,一直没有戳破那层纸,后来因为工作上的合作关系,来往变多了,而且青梅竹马本来互相有好感、有回忆,最终才说开了”。

答沙说,接演这个角色,还是因为自己的外形、唱腔都比较符合编导的要求。接下角色后,自己在唱腔方面也下了不少功夫,今后还会在人物性格和唱腔等方面多加打磨提升。

“过去,父母由于贫穷被限制选择,从而引发了他俩对各自儿女爱情加以阻止干涉,然而,改革开放40周年后的今天,我们利用新科技让生活富裕起来,新时代的年轻人没有让上一辈的爱情悲剧在身上重演,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选择,昂首迈进幸福生活。”答沙说。

赵小荷扮演者:青年演员付潜芬

“赵小荷这个人物是内敛、文静、大方的性格,跟我本身的性格比较相符,所以当时导演选角的时候,我是极力争取到这个角色。”付潜芬笑着说,她已经够内敛了,没想到王大顺更内敛,无奈之下,自己才开始主动,引导他说出了真情。

付潜芬以往演的都是古装戏,几乎没有演过现代戏,为了诠释好人物,她还专门上网研究专家博士的资料,做了好一番功课。

“古装戏都是咿咿呀呀,现代戏就偏生活化一点,它的语言很朴实,通俗易懂,雅俗共赏,有互动效果,里面用了大量的网络词语,比如‘撒狗粮’‘放毒’‘活久见’之类的,比较能够吸引住年轻人。而且我们剧组美女演员特别多!”付潜芬说,这部剧的亮点在于老中青三代演员的结合,是省艺术研究院根据剧团特点量身定制的。

付潜芬还讲了一些小花絮,去年排练时,她的孩子还没断奶,有时候孩子还没吃饱,就又要去排练了,巡演时孩子也跟在身边,宝宝相当于是和《河》剧一同成长的。

12女子合唱团

12女子合唱团可谓是剧中非常成功的亮点,她们以歌队的形式贯穿全剧,承担着伴唱、伴舞、道具和演员的任务,显得别出心裁、富有趣味。

“导演曾经说过,12个女子决定这出戏的成败。当初我们还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觉得这就是一个不起眼的配角,没想到从头到尾都在台上,戏真的好多!”演员谢婷婷介绍,以往的合唱伴唱都是在幕后,站姿动作神态相对随意一些,在《河》剧里,她们却是全程在舞台前表演。

“12女子在戏里是两重角色,既是换场道具也是演员,她们演的就是河西村里的剩女,有的个性活泼,有的性格内向,其中还一个暗恋男主角的,通过一句话的语调和动作来体现和区分人物。”谢婷婷说,比较有意思的是,她们还要出演主角们的内心戏,“比如男女主角这里有故事,我们就会出来唱唱跳跳,以此反射他们的内心活动,这样的内心就表现得很丰富”。

谢婷婷介绍,一般合唱伴唱都有自己的特色,有的人是高音,有的人音色低沉,但在这部戏里,大家就要相互兼顾,高度统一,表情、动作、音色、声线和音调都要在同一条线上,当唱起来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时,就说明所有人的声音已经融合了,所以说人越多排练起来越复杂。“男女主碰面的那场戏,我们每个人拿着槐树枝,作了45分钟的道具,第一排的女孩是要跪在地上的,非常辛苦”。

《河西村的故事》剧照

记者手记:回首30年前,物质匮乏,日子捉襟见肘,婚姻里求保暖,窘境中求生存,才会出现“姑娘嫁河东,光棍满村游”的局面。青年王老五与荷花的爱情之梦终究破灭,看似残酷却又属正常。时代留下的遗憾让人难以释怀,随着岁月的流逝也未能消除隐痛。而今的河西村已然生活富足、物质丰盈,出现了“姑娘不外嫁,剩女满村留”的状况。以王大顺、赵小荷为代表的青年才俊纷纷返乡,投入到振兴乡村的建设队伍中,时代给予了人们选择的机会和权利,他们的生活追求已经不满足于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要打造一个美丽幸福的精神家园。

“四十年河西”的双关主题,折射出来的是40年来中国农村人民物质生活和思想上的双重变化。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河》剧的诞生迅速得到了领导、专家的一致好评,接地气的爱情故事和戏曲语言也得到了群众热捧。去年11月,该剧入选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剧目;今年5月,其又将作为我省唯一舞台艺术作品代表,登上第12届中国艺术节,角逐第16届文华大奖。这必将为潜江打造“中国戏剧之都”、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坚实保障。


{"url":"https:\/\/img.cjyun.org.cn\/a\/10142\/201903\/5ea7cfaa7b5a0481aadbdc9327a86056.jpeg","id":"160767"}

相关阅读